15098

画坛”奇才“黄永厚--著名画家黄永厚先生访谈

2018-2-10

      画坛“奇才”黄永厚
       ---著名画家黄永厚先生访谈
                 成锋/文

             黄永厚先生
   京城画坛,名流荟萃。在众多名家大咖中,有两位传奇式的人物,一位是被誉为画坛“怪才”的黄永玉,另一位就是其胞弟--画坛“奇才”黄永厚。黄永玉轶事想必大家所见闻较多,而其胞弟黄永厚先生轶事却鲜见媒介。今天,让我们带着敬重、猎奇的心情去探寻中国画坛一代大家、号称画坛“奇才”的黄永厚先生。
    得知黄永厚先生从北京回到合肥定居之时,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上午,笔者造访了作为当代中国画坛一代大家的黄永厚老先生。


           黄永厚先生在工作室

    黄老听说我要来拜访,便早早在家里等候。刚踏入位于中环府邸的黄老宅邸时,精神矍铄的黄老便迎上前来,热情地领我到客厅里就坐。黄老今年已近90高龄,但仍笔耕不辍,佳作连连。在与黄老的叙谈中,往事烟云又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七十年多年前……


          黄永厚与哥哥黄永玉

青少年时期的黄永厚
    黄永厚先生系土家族人,1928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县城不大,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那个年代,黄家在凤凰县城可是个世代书香的大户,受当过校长的父亲及母亲影响,黄永厚自幼便喜爱涂鸦,凭借绘画上的天赋,十三岁时便被当时驻扎在他家的抗日部队长官看中,收编到部队当了一名文艺兵。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青少年时期的黄永厚便在部队中度过了一段时间的文艺兵生涯。
    从戎时期的黄永厚,曾在四川的江防总队当宣传员,写标语,画海报,积极宣传抗日。后在全国一片“打倒蒋介石”声中去了国民党黄维兵团,追随沈从文。解放后转入二野部队十军三十师文工团。可以说黄永厚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部队中度过的。


           黄永厚先生在作画

    军队生活造就了黄永厚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那时的部队生活是很艰苦的,每天除了军训之外,黄永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工作,写标语、画各类题材时政宣传画等,一晃又是几年,直至全国解放。
解放后的黄永厚
    解放了,全国一片百废俱兴,黄永厚也迎来了人生新的机遇期。新中国成立后,黄永厚曾当过文工队员,教过书,因擅长水彩、油画,1960年调至合肥工业大学建筑系任教。1984年调任安徽省书画院,做了一名专职画师。九十年代初,因受哥哥黄永玉及同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同学朋友们之邀去北京发展,专注于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在中国书画领域屡有建树,成为京城一代名家。


        画坛“奇才”黄永厚

画坛“奇才”黄永厚
    说黄永厚是画坛“奇才”, 首先是因为他的画风极具鲜明个人色彩,笔墨狂放不羁,画里有话,充满豪气,与众不同;同时他也是一位极有思想见地之人物。他画画有个特点:喜长题跋,借画抒情,画里有话,针砭时弊。我问黄老何为?黄老曰:我画画喜欢讲几句,借景抒情。画国画可以恣意妄为,写意画尤甚,也可以有妖魔鬼怪。油画则不能写字题跋,画作上如不能讲几句心里难受。


        《天长一矢贯双虎》              黄永厚作

    谈话间,黄老带我观看了他寓所里悬挂的作品,可以说是件件有题跋,许多画的跋文都很精彩,有诗词,有杂感,有时评等,可见每幅作品都是有感而发,有情而作。他说道,他的每画一幅画都有一个由头,有一个触发他产生创作冲动的东西。内容有取材于史书古籍,也有身边社会时评,甚或有意念中的妖魔鬼怪题材,表现形式有油画、中国画等。
         《女娲补天》 黄永厚作

    生活中的黄老,谦逊低调,诙谐健谈,终身以绘画为乐事,所绘内容大多取自身边生活点滴和社会诸现象等题材,尤喜关注和研究全国各大媒体的时评栏目,每看到感兴趣点时,便认真用红笔圈圈点点作记。他笑说:“我的画就像当前的时事评论,我不做旁观者。”是的,我们可以从黄老的作品中发现,有些题材就取自于各类媒体的时事评论与报道,许多作品更是针砭时弊,笔墨犀利,直接诉诸画家的心灵直觉,这自然多缘于现实生活触动与画家灵感碰撞的结果。


《九方皋》               黄永厚作

    黄永厚的“奇”还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上,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远自盘古开天、女娲补天,近至当今社会人间百态、花鸟鱼虫等,即使普通之物,世俗之态,也不会视若等闲,作品而往往别有深意,给人以意蕴深奥之感。
        黄永厚与油画《女娲补天》

    我们从他的油画作品《女娲补天》可以感知,那磅礴气势的构图,大面积鲜艳跳动的色彩,加之点线面巧妙的结合,完美地描绘出了“天柱折,地维绝”,女娲冶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八十多岁的老人,能用如此大幅面油画形式来表现这类民间神话,意蕴深奥的题材,实属罕见。此后,这类题材作品黄老还以中国画等形式多加以描绘并伴以作画时的感慨而跋文抒发。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出,黄老画中的题跋与抒怀,与其说是画中时评,不如说是画中杂文。
         《大白于天下》 黄永厚作

    分析我国近代较有建树的著名大画家,基本具备以下两类特征:一类是追传统风格之水墨画传承,继而能推陈出新者,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等;另一类则善于汲取西洋文化精髓,尤以借鉴西画色彩,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于传统笔墨中,探索创新,形成的大彩墨、大泼彩风格,并被社会广泛认可,继而成为一代大家的,如张大千、林凤眠、刘海粟、吴冠中、黄永玉等。


           《九方皋》      黄永厚作

    “师自然、师古人、师洋人……”黄永厚可以说是三者兼备,是传统水墨与西画色彩融会贯通、相得益彰,独具风格之画坛翘楚。


           《人鬼由来》 黄永厚作

    观黄永厚画作,犹如细品香醇烈酒,他常在狂放不羁笔墨挥洒下,尤擅用艳丽之彩而填之,这要得益于他的传统功夫外的另一个特点--油画基因,我们从《莫迪尼阿尼》、《女娲补天》、《九方皋》等作品里即可看出,在传统笔墨的挥洒间,常纵情泼洒有大面积的艳丽颜色,有红黄蓝青紫等,画面中透露出有一股豪气与霸气,极具形式感和现代感,而这完全得益于他对西洋画色彩的吸收和理解。画面中那艳丽多姿的色彩,就像一组组跳跃激荡的音符,尽情宣泄着画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寿》 黄永厚作

    黄永厚的“奇”还在于他的为人作派,他所交往的朋友圈大多为文学界名人,如钱钟书、莫言等。在谈到艺术创作时画家应追求之最高境界时,黄老说:“每个人追求的境界不同,人世间有许多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不要去管他人议论。我非常欣赏最近的“诺贝尔奖”得主,美国音乐人鲍博•迪伦(Bob Dylan),他就是一位社会的反叛者,我行我素,至今也不愿去领奖,他还是位诗人,我很佩服他,准备以此题材去画幅画,纪念一下”。


               黄永玉先生

    在谈到如何评价胞兄黄永玉时,黄老总结:黄永玉是我哥哥,他1924年出生,比我大4岁。他的特点是“聪明、有才气”, 但“脾气也大”,有时也喜欢“骂人”。可见大艺术家们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明之个性。
     在谈到最崇尚的艺术家时,黄老说道,我交往的人不分类别,有艺术家、音乐家、作家等,交流群体主要是文化人,钱钟书先生可以说是一位我比较敬重之士,他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由此可见黄老交结圈多为重量级文化界大咖,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


         黄永厚先生给笔者解读画面跋文

    黄老一生都在创作,作品丰厚,艺术成就斐然。在谈到下一步的创作计划时,黄老说:“我今年快九十岁了,想做的事情很多,目前最想做的就是整理多年来创作资料;跟着感觉走,人世间好事坏事都有,有些现象乃地球之不幸;鲍博•迪伦来了,我得画幅画纪念一下,还有莫言,他的《红高粱》等……”看来老人家还是挺忙碌的。


         黄永厚先生在谈论创作体会

    黄永厚先生在当今美术界可谓是位名声显赫的艺术大家,也可以说是当代文人画坛之奇才。在直面人生、正视生活这一点上,他的画与传统的文人画大异其趣。有评论家说黄老的画是“新文人画”,并且“领当代文人画之翘楚”。 也有评论家认为“他的画是那种能镇住内行的画,笔笔葆有内在的精严,无一闲置”;能“直面人生、正视生活、拷问灵魂、弘扬自由精神,使得他的作品光彩照人”。笔者认为,这些评论足可以精准的概括黄老的绘画风格和做人的总体内涵。


 黄永厚与笔者(左一)、学生刘燕凌(右二)、雷健(右一)在大型油画《女娲补天》前

     我认为,黄老的画新奇好看,更耐看,是可以仔细品读的,他能熔文章、书法、绘画于一炉,使之相得益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透过画上题跋,是能够读出深刻内涵的。有许多作品画面意蕴相当深奥,仅靠观感难以尽得其风骚,还需要去读、去想、去悟。其绘画风格中体现出的高超笔墨技巧和奇特的构成,使得黄永厚能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卓尔不凡。

           黄永厚先生赠书签名
    交谈间,黄老拿出他的画册《街头一字集》赠送与我,并在画册扉页题写“成锋老弟教正,黄永厚特赠”,后又补写“错字来不及校对,请原谅”,由此也可见黄老做事认真,风趣诙谐之一面。


           黄永厚先生的赠书签名

众家评说黄永厚
    黄老一生虽名声显赫,但为人处事却低调谦逊、不流俗。这位近九旬的老人,品格就像凤凰山城流淌的清泉,纯洁得一尘不染。艺术大师刘海粟评价他:“大丈夫不从流俗”;大画家范曾与黄永厚也私交甚好,曾评价他:“我的学长黄永厚格调很高的”;他的哥哥黄永玉评价他:“除却借书沽酒外,更无一事扰公卿,我家老二(黄永厚)有此风骨。”而笔者通过对黄老艺术生涯的深入了解和解读,将黄老的一生总结概括为“奇人,奇才,奇画”,并认为此评一点都不为过。


     黄永厚先生在畅谈创作计划

     临近告别,黄老拉着我的手叮嘱说:“我黄永厚就是一个画画的,平平淡淡的一个人;我可不学那些摇头晃脑的所谓艺术家!千万不要把我写成是什么名人啊、大家的,这个社会没有哪个对不起我黄永厚的”。多么朴实的语言,一语道出黄老的为人处世观和作为一位艺术大家的为人作派。


                              成锋

                    2017年12月19日于紫云阁


注:本文作者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文艺评论家,《艺术名家》画刊总编。

                      

 责任编辑:张联

----------------------------------------------------------

黄永厚作品欣赏:




















当代艺术家网

www.arts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