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6

刘传铭

2016-3-7

                  

                                          刘传铭

     中国文化走出去  重兼容并包 忌自我膨胀

                ---著名文化学者刘传铭访谈

                         杨帆/文

 

      引子: 时下内地 “国学热”如火如荼,中国传统经典重获新生;在国家崛起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热门话题,东西方文化如何交流备受关注。著名文化学者、《东方国学丛书》主编刘传铭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提出,真正的国学是心性之学,当下“国学热”是国家文化发展新战略与国人探寻精神家园的共振使然。同时,他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可尝试为人类面临的危机提供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解决模式,以平和心态兼容并包,讲好真故事,自然水到渠成,切忌民族主义式的自我膨胀。

中国文化走出去  重兼容并包 忌自我膨胀

    “文化是无腿的行走,”刘传铭指出,文化是对话式的、服务式的、交流式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可尝试为人类面临的危机提供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解决模式。“这个世界一定要有色彩斑斓的文化形态,若只有一种文化一统天下,还有什么意思?”他反问道。

      对比中西文化,刘传铭认为,中华文明的特别之处,可用“诗性本真”四字概括。中国的诗歌注重心灵的开掘和情感的抒发,而西方的文化形态则以小说为代表,注重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叙事,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述。一个重情、一个重理,由此生发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价值思考。

      刘传铭认为,中西文化基因不同,中华文化是宇宙观文化,而西方文化注重局部。中国文化的特征是文史哲不分家。“西方讲科学,中国讲学科,两个字一颠倒,文化形态就不一样了。”两种文明不论高下,呈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智慧。

     “胡适为什么能写出中国哲学史?”刘传铭引述蔡元培的话指出,胡适经过国学的陶冶,又经历西学的训练,汉学的基础和西学的方法结合起来,促成现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辜鸿铭、冯友兰、张岱年等均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同时又受益于西方方法论、逻辑学等有用之学,终成一代大家。而当下历史环境不同,刘传铭说,“今天读国学书的,读不懂西学,排斥西学。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怎样学国学、认识国学,就是摆在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刘传铭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应以平和的心态,跨越地域界限和国家障碍,不能带有民族主义色彩。如今中国经济崛起,许多国人觉得中国可以说“不”,心态膨胀,而事实上中国文化真正能够影响世界的,并非排外式的自言自语,而应是融合型的兼容并包,例如盛唐时期的东西文化交流。

      同时,刘传铭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人应该耐着性子慢慢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价值和文化艺术,讲好自己的故事,不必急于向西方文化靠拢,借用西方的手段也要恰如其分,不能非此不可,就像中国人一窝蜂去维也纳大厅演唱。他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讲真故事,打动自己,水到渠成,其它国家自然会感兴趣。

国学三波热潮  国学乃心性之学

      刘传铭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三轮“国学热”。第一轮可追溯至“文革”结束、返本开新之际;第二波出现在千禧年前后;第三波“国学热”兴起于中共“十八大”之后。

      谈及当下这轮“国学热”的成因,刘传铭认为,无论是中央政治局七常委首次亮相选址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是习近平主席参观曲阜孔子研究院,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这些活动均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展示新一代中国领导人更加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精神遗产,折射出国家文化发展的新战略。

      而从社会层面,刘传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国人已经不满足于物欲的享受,重新思考金钱之外的人生意义,回归传统,从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探寻精神家园,渐成一种人文诉求。在当下,读国学看似无用,实则人生大用。“全是实用主义的东西,人生如何受得了”?国学的要义就在于它是中国人的心性之学,国学经典可以助人拂去心垢,培养心性,洞察智慧的深度,追求人生的乐趣。

      当然,“国学热”不排除有虚火。在商品化、产业化的推动下,国学一度被戏称为仅次于股票、麻将的第三“热”。 “有火总比没火好,至少赢得了国人的关注。”刘传铭认为,检验国学是真热还是虚火,至少有两个标志:一是国学教育是否真正走进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成为终身教育,使国学由“热”转为常态;二是国学是否能创建一种核心价值,形成社会良俗,滋养人的道德。而放眼现实,刘传铭承认,国学热尚未触及上述要害。他开玩笑称,“想要毁掉一个东西,就把它搞成运动式的,浪潮式的”。而国学不是赶浪头、追时髦,不能流于形式,而是安静读书,培养心性。否则“自以为掌握国学精髓,实则距离真理更远”。
两岸三地均有国学大儒  台湾国学普及好

      当今国学界,“大师”称谓满天飞。刘传铭认为,要成为大儒,需对所学心存敬畏和包容,所谓‘启于诗、据于德、依于仁、执于礼、游于艺’, 唯有此境界,方能成就大学问,否则自我设障,难过心魔。他说,“我更愿意称之为‘严肃的学者’”。

      两岸三地共享国学一脉,谈及“严肃的学者”,在这位专家看来,香港有饶宗颐,台湾有南怀瑾、赖永海、傅佩荣,大陆有李零、楼宇烈、王守常、刘坤生、王小普,从不同角度耕耘国学,各有建树。例如北京大学的李零,他对孔子的研究,确有过人之处。台湾的国学奇人南怀瑾,是借诸子之口,诉说自己的心性,其言闪烁智慧,不可轻弃。

      而从国学保存和普及角度看,台湾值得称道。台湾社会变革相对缓和,受历史背景的影响,上一代台湾人从幼年起便开始濡染国学,背诗诵经,国学教育从幼儿园一直贯穿到大学毕业。台湾使用繁体字,亦有助于台湾人对古籍经典的理解。即使六七十年代台湾经济起飞后,台湾年轻精英留学欧美,接触到的西式文明范式同血脉中的中国文化基因找到对接,令台湾社会呈现出一种对“礼”的特别传承。


香港《文汇报》神州访谈栏目2016年3月5日整版报导:

              


注:本文作者为香港《文汇报》记者

---------------------------------------------------------------------------------------------------

劉 傳 銘 簡 歷

劉 傳 銘,1949年生,安徽合肥人。1977 年考入安徽大學中文系。曾任《文化周報》記者、編輯,1987年任安徽教育學院中國美術史教授。1988年公派赴德國奧勃斯維特藝術中心和不倫瑞克訪問學者。 2002 年被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聘為客座研究員,2011年被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大學)聘為導師,2015年被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聘為教授(國學學科帶頭人)。現任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專家委員暨中國古建專項基金委員會主任。被學術界稱為「最清醒的批評家」。

主要著作及學術成果:《中國新時期繪畫美學思想概觀》、《繪事觀止》、《繪事物語》、《中國經典•繪畫卷》、《放思之美》、《論語註我》等。中央電視台百集型紀錄片《百年巨匠》總撰稿。

 

                                责任编辑:晨风

当代艺术家网

www.arts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