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31
民间年画的生命力在于随俗渐进
马志强/文
民间木版年画的发展与创新,是在抢救保护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2002年以来,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下,各地的木版年画进行了全面地、科学地普查、抢救和保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被国务院列为首批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十几年后的今天,民间木版年画仍在逐渐萎缩和消失,面临着深深的生存危机。在此时刻,研究探讨民间年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成为摆在我们年画工作者、年画艺人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也关乎民间年画的生存与命运。
民间木版年画和新年画结合
民间木版年画是指我们的传统年画,新年画是指新中国成立后胶版印刷的年画。民间木版年画从起源、发展到繁荣,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至清代中后期,达到鼎盛。杨家埠当时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逾万,成为中国三大年画产地和年画市场。民国之后,由于诸多原因,民间木版年画逐步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之后,以胶版印刷、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的新年画迅速发展、繁荣。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新年画的印销量达到8亿多张。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民间木版年画的生存与发展,仍然摆脱不了逐步萎缩的趋势。各地的年画店基本都是生产几百年留传下来的老样子,品种单一,雕版和印刷的质量也不如以前。而新年画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上世纪80年代之后,新年画的印销量逐年减少,到现在每年只有几十万张的销量。但是,新年画的创作并没有停止,创作队伍是庞大的、人才济济的。特别是由文化部、新闻出版署、中国美协、中国版协年画艺委会组织的,每5年一次的评奖展览活动,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潍坊作者曹和平的《少喝酒多吃菜》、季乃仓的《和平幸福》、臧恒望的《喜帐》,这些新年画作品,反映新生活、新思想,反映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但这些好作品却很难和人民群众见面,往往展览完了就束之高阁。
民间年画如何吸取新年画的营养,开阔视野,丰富民间年画的题材内容,一边是传承,一边是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新年画中的优秀作品,也可以通过作者的授权,进行雕版和印刷,与广大群众见面。
民间艺人和美术工作者结合
几百年来,民间木版年画基本是一家一户家庭作坊式的传承,这限制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前面分析的民间木版年画面临的诸多问题,很重要的是缺乏人才,尤其是缺乏创作起稿的人才。以杨家埠为例,现在仍在生产年画的六七家画店中,真正能创作出新样子的画店是极少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部发表了关于新年画改革的文件,党委政府组织美术工作者深入年画产地,和年画艺人一起,改造旧年画,创作新年画,当时谓之旧瓶装新酒。美术工作者和杨家埠的年画艺人一起创作了几十幅反映新生活的年画。如《春节游行》《生产互助》《婚姻自由》等,对民间年画的发展创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民间年画的发展与创新,必须要走年画艺人和美术工作者相结合的路子。现在杨家埠西长兴画店的传承人杨志滨,每年都能创作出新的画稿。他在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工作多年,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和带领,他是新一代年画传承人的代表。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是民间年画创作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国家每年培养几十万的美术毕业生。我也看到,有些年画产地的画店,和大学的美术系联姻,推出了一些形式和内容都有创意的民间年画作品,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结合的路子。如何吸纳喜欢民间年画的美术人才,参与年画的创作,扩大年画的题材内容,推动年画的发展创新,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
表现形式还需多元
民间木版年画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随俗渐进,不断地反映生活,适应社会,融合不同画种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要研究民间年画的发展与创新,就要发扬民间年画丰富的表现能力。
清代是戏曲故事、小说演义发展繁荣的时期,民间木版年画为了表现这一特点,赢得老百姓的喜爱,改变了以往的表现形式,从单一的小幅年画,变成条屏式的、成套的连环画形式,创制了木版年画连环画,可以完整地讲述一出戏剧、一个故事。如杨家埠年画中的《秦英征西》八条屏,《四郎探母》六条屏,《二十四孝图》六条屏等,极大丰富了民间年画的题材内容。清代也是文人画发展繁荣的时期,老百姓喜欢文人画却又买不起,民间艺人便把文人画的内容与形式纳入年画中,创作出了木版水墨年画。用木版印出山水花卉及人物的线条,再用水墨的浓淡来渲染,使遒劲流畅的木版线条和水墨写意画的特点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如杨家埠清代年画中的《博古花卉四条屏》《山水四条屏》《孔子讲经图》《八仙庆寿图》等。这些年画的尺寸大小和装裱形式也和文人画完全一样,成为民间年画中的高端产品。
民间木版年画还有装饰性很强的特点,不管造型还是色彩,都有极强的装饰功能。现在的民间年画,不仅在农村,也走进了城市,成为国人喜欢的民族文化。怎样根据城市人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及审美需求,创作出内容丰富,装饰效果更突出的民间年画作品,有待于我们年画工作者和年画艺人的共同努力。
当代艺术家网
当代艺术家官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15003891号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