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4-30
“新金陵画派之先驱”
--纪念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亚明先生
成锋/文
亚 明
在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史上,中国画坛重要流派——“新金陵画派”的中坚推动者和组织者亚明先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探寻一代名家的踪迹,更深层更细致的描绘名家风采,在羊年春暖花开之季,笔者走访了亚老生前在安徽时期的部分至亲好友及坐落在合肥包河公园之滨的“亚明艺术馆”。通过深入细致的访谈和查阅大量的有关亚明先生的艺术生平资料,一代大家亚明先生的艺术人生之轮廓在我们眼前又逐渐清晰起来.....
落笔之前,笔者首先拜访了当年“亚明艺术馆”筹建负责人、著名书法家、收藏家陈道仁先生。陈道仁先生既是“亚明艺术馆”在合肥的筹建负责人,也是“亚明艺术馆”建成后的首任馆长,对家兄亚明先生的艺术生涯和生平有着特有的感情。在位于合肥蜀山脚下的陈道仁先生别墅里,说起亚明先生,道仁先生侃侃而谈,与笔者回忆起亚明先生在合肥时期与之朝夕相处之情形,并带领笔者参观多年珍藏的亚明先生之多幅精品创作。
笔者自幼习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随道仁叔叔接触过亚老多次,领略过一代名家之气魄,启发颇深。在道仁先生家中也见到不少全国大名家之佳作,但对道仁先生收藏亚明先生作品之多之精还是非常惊叹,道仁先生一边介绍亚明先生的艺术生涯,一边拿出珍藏多年的亚老作品与笔者细细鉴赏、拍照,许多精品佳作外界至今没见发表过。在解读亚老的作品里,笔者对一代名家的认知与理解也愈发深刻了。
亚明,1924年出生,安徽省合肥市人,16岁年参加新四军。1941年毕业于淮南艺术专科学校。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第七师文工团美术股副股长、华东画报社美术记者。建国后,历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美协第三届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主席等职。
亚明先生以他毕生的卓越艺术实践和成就,在中国美术领域特别是对新时期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故被国际权威文化机构誉为当今世界文化名人。亚明先生主张“中国画有规律无定法”。他提出中国画去向应是立足继承民族文化传统,面向生活,融汇外国美术之精华,以促进其艺术的不断拓展。亚明艺术之作既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延续,又溢满着新的时代风采。他先后多次受命出访,进行友好访问和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工作。他的大量艺术作品曾在前苏联、德国、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及台湾等地展出。中国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及重要国事活动场所,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澳大利亚悉尼美术馆等文化机构收藏有亚明之作。
国内外先后出版有《亚明作品选集》、《亚明画集》、《亚明近作选集》等多种画册。作品《孟良崮战役》1985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铜质奖。主要作品有《货郎图》、《山河新貌》、《秋山吟》等。其时虽已年逾古稀,但仍以其大量新作面世,显示着他特有的不倦创作潜力。
基于幼时蒙发的绘画兴趣,亚明在抗日宣传工作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结识了当地的一批国画家——吕凤子、钱松岩、周怀民、秦古柳。当时美术界非常时髦“取消国画”,他却激流勇退,公开批判这一荒谬观点,并于1953年改画国画。同年到南京,在江苏省文联筹委会负责美术工作,开始了他的美术领导生涯,和吕凤子、傅抱石、陈之佛、钱松岩等一批大师朝夕共处,专攻中国画,擅人物、山水。
1956年,国务会议批准在北京、上海两地建立中国画院,亚明负责了江苏省国画院的筹备工作。因为亚明团结国画家并领导国画创作,使江苏新国画创作在中国美术界异军突起,创作了一大批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使人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新社会的作为,从而赢得了在国内画坛上的声誉。1960年,经亚明组织、由傅抱石领队的江苏国画院一行十三人,开始了在现代美术史有深远影响的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
在这次写生活动中,亚明目睹了老画家写生创作的全过程。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同时又给他以新的艺术启发,感到借人抒情不如借景写心,开始转画山水。当《山河新貌》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引起画坛注意的时候,傅抱石说出了许多老画家的心里话:“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而对于亚明来说,当时只是把刚学的传统技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他的《三峡灯火》、《华岳一奇峰》、《华山》作为早期山水画作品,当时的影响虽不如傅抱石、钱松岩,却表现了一种新的气息。他将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为: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
为拓展绘画艺术方面的视野和推动中国的艺术发展以及国际间交流,亚老在1973年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越南访问,这正好与他第一次出国相距20年。1953年,他访问苏联后,出版了《访苏速写辑》,为时人所难比。而越南写生之作,又使业内人士刮目相看。十年后,他赴北欧五国的旅行写生,以1985年在北京的展出所获得的赞誉,确立了他外国风情作品的历史地位。如果说在二十世纪美术史上傅抱石开创了外国风情写生和创作这一传统国画所没有的题材,为传统国画的革新探索出一条新路,那么亚明则是拓宽了这一条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亚明开始以古代诗词名篇为题的山水画创作,为“文革”后期的山水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寄希望于一些传统的题材,探求中国画永恒的意境、趣味、气韵,从尘封中找回传统的笔墨,恢复失去知觉的传统笔墨,从而使传统的中国画薪火续传。他不断到北京参与外交使馆、宾馆和国家重要建筑的布置画创作,同时参与筹建中国画研究院,试图通过南北画家的联合再创一个时代的辉煌.
八十年代,亚明的艺术创作进入高峰期。1984年创作的《孟良崮》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9年创作的《海风》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直至1995年创作了《南京大屠杀》,以他对五十年前抗日生涯的回顾而告别主题性创作。另一代表作《长江万里图卷》,以其精心的构思、宏大的篇幅和细致的刻画、独到的笔墨,成为他一生高峰期的经典之作。
亚明又是一位非常注重传统的画家。他从五十年代初画国画人物开始,就背临《步辇图》,继之临李公麟、陈老莲、任伯年。转画山水后,他又临沈周的《关山积雪》,实际上沈周的风格只是为他确立了基本的笔墨结构,而南朝竹林七贤的放迹不拘与五代徐熙的野逸风格,加之40年的南京生活,则为他思想和文化的血脉中注入了遗传的基因。
亚明历年创作,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广泛收藏。人物画《货郎图》曾入选在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山水画主要有《巫峡烟云》等。中国美术馆收藏有《晨曲》等多幅作品。作品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牙买加国立博物馆、瑞典东方博物馆收藏。多次率团访问外国和在外讲学,1981年和1987年分别于新加坡、日本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晋明画集》、《亚明近作选集》、《亚明作品选集》、《三湘四水》等。
在采访南京画院院长张伟石城先生时,谈起恩师亚老艺术生平时饱含深情。张伟先生16岁即拜亚明先生习画,追随亚老几十年,他认为,亚明先生画山水画,与前人有很大不同。他很好地把握住了笔、墨、色的关系,以泼墨为主,作品浑茫漶漫,潇洒随意,墨彩淋漓,同时也抓住了“雨”和“湿”的那种感觉。画中群峰破云而出,山石以简笔勾出轮廓,以散峰沿其纹理走向略皴一二,远山以浓墨染出,烘托出烟水之气。其间画家性酣挥毫,不是夹水夹墨一气浑成,或泼或点淋漓奔放。所画黄山似美人出浴,铅华洗尽,明亮净洁,苍翠欲滴,有脱尘出俗之气,正扣了“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所表达的诗意。
同时,亚明的人物画也具有超高的技艺内涵,画中所表现的各代人物体现了画家对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及文化的理解与解读,较好的把握了时代的特点,画中寓意也非现代常人所能觉悟。其代表作有《货郎图》、《世界青年联欢会》、《海滨生涯》、《孟良崮》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乃一代大家的之风范。
陈道仁先生与张伟院长还认为,亚明先生对中国文化美术事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艺术上,还体现在对书画新人的教育和培养方面。当年江苏画坛之所以能在中国美术界异军突起,与亚明先生在主导江苏美术界时期,除有老一代名家领军之外,还与培养有一大批美术新人有关。当年之新人,现大多已是当今江苏美术界乃之中国美术界之中坚力量。江苏画坛之所以能够延续繁荣之景象,亚明先生功不可没。
在拜访著名画家叶家和先生时,家和先生谈起与亚明先生在艺术上的学习与交往时,心潮澎湃,对家兄亚明先生之感情言溢于表。并翻出大量与亚明先生相关的资料供笔者查阅,与笔者回忆起当年与亚老与东山相陪相伴的日子以及在艺术上学习之心得......
亚明先生对曾经生活过的故乡安徽合肥有着深厚的情感,生前曾多次来合肥,探亲访友,走走看看,与家乡亲朋好友谈人生,谈艺术。在亚老的作品中,题跋里常见有“淝人亚明”之落款,足以说明亚老对故乡合肥之眷恋之情。
为纪念亚明先生一生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美术文化事业的贡献,安徽合肥市人民政府和人民特在风景秀丽的包河公园之滨建立了“亚明艺术馆”,以纪念他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特殊贡献。
注:作者为《艺术名家》杂志总编,国家一级美术师,文艺评论家。
==========================================
亚明作品欣赏:
注:(以上作品部分为陈道仁先生收藏)
责任编辑:王丽
当代艺术家网
www.arts168.com
当代艺术家官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15003891号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