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
刘传铭:从马王堆到上海滩·中国绘画两千年--序
2025-2-10
从马王堆到上海滩·中国绘画两千年--序
刘传铭/文
中国画是中国智慧和中国审美之载体,更是其本体,也是本书阐述相关内容的基本思想。
我从20年前编撰国家文物出版社的《中国经典·三百丛书(绘画卷)》到眼前这本《从马王堆到上海滩·中国绘画两千年》写作,其间升平社会形态波澜不惊的表象下,意识形态中价值观审美观却已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对于中国画的种种认知:从美术教育到理论研究到传播交流到市场经营到典藏欣赏的整个生态圈,因古典精神缺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而市场营造的“艺术繁荣”中弥散的资本狂欢,虽能刺激全社会中国画关注度不断升温,则无法掩盖中国画之“明日黄花”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事实。请注意,(不是所有中国人在任何时间画的画都叫中国画)本书说的“中国画”是有特定时空边界的。也就是我强调的从湖南长沙马王堆到民国上海滩这两千年水墨丹青中的山和水、云和月。
当下中国画话题充斥着荒诞与悖论。将之从一团乱麻困境中解放出来的第一步便是抽离其话语公共性,回到中国画本体语境中来梳理,方可对这一自我封闭自我兴奋自我更新的体系有一个正确认知。
当代人对两千年中国绘画史有一个理论和实践割裂的错误认知。一方面古典画作成就斐然,作品洋洋大观,而画论专著似乎寥寥无几,并被绘事冷落。此一偏颇导致现今的美术教育中国画一科“轻理论、重技法”,现象是当代的美术教育要么不讲理论,要么照抄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的“主义叙述”。这种枉顾明朝以降那些枚不胜数、散见于文献典籍中的画品画论画题画跋画叙画信完全没有历史感,也为当下绘画舆论场上鸡同鸭讲、简单粗暴、肉麻吹捧等声音打开了方便之门。进而也无法认知中国画自身“有规律而无定法”特征是完全有别于逻辑叙述的“模糊真理”,是和“诗无达诂”一致的中国式审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将知识分子称为“文人墨客”。当今天人们说“文人墨客”一词时,原先仅是指形容古代文化人,后又以古喻今扩容为今天的文化人。然而早在明朝古籍中出现该词时的意思要比此丰富许多。所谓文人者,指文章之士读书人;墨客者,指能书善画可游于艺之人。其内涵却是一面强调读书人要有笔墨功夫的修养,一面强调书法和绘画乃文之余事。有书卷气的作品才能存活于“神逸妙能”的中国书画审美体系。
憾哉!这一优秀传统已多不被今人认识,更谈不上被继承。近百年来的画坛通病多“文人不知书艺画技,艺家不喜读书吟诗”。如此必然造成修养上的贫血和审美上的浅薄。“文人不文,画艺无魂”,此病如果得治则必对中华文化继承光大助力多多。
既然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墨客”已不复存在,那么中国画之消亡也就势成必然。本书不是要为中国画续命,亦非是要表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书生意气。我深知,任何一类狭义文明都会消亡,但文明的影响力却是永恒的。就中国画而言,我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阅读与思考,欣赏与品味之后,个中的欣然与优雅、坦然与自信的生命体验不仅令我受益良多,是一笔珍贵的精神遗产。选择回馈艺事的最好方式便是将此“一己之私”的愉悦与经验和读者诸君分享,内中的核心思想便是“知真味雅”。
“知真”是指对中国美术史理论框架的了解和一定审美眼光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味雅”是指能分辨一种非物质的精神享受,领略其中悠然自得的意趣。至少要能明白东坡所说的“不俗既仙骨”的审美经验。本书不想用繁缛的灰色理论来宣叙其中的玄奥高深,而是通过一件件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解读,邀约诸君一同抵达审美无限的芳草地。
乙巳正月初十记于海上停云阁
责任编辑:晨风
当代艺术家官网
www.arts168.com